在同学邵兄的朋友圈里,第一次知道稻子也会开花。邵兄镜头下的稻花,迎着阳光,美丽异常。我在乡村住了多年,居然没有发现稻花和稻花之美。
邹忌由小见大,由事见理,发出“由此观之,王之蔽甚矣”的感叹;而由此观之,我错过的如稻花一样美好的事物又有多少?唐代诗人吕从庆的“村南村北稻花明,碧影清光夹望平”,以“明”来形容稻花,甚为贴切。这些本来自带光亮的事物,本是能被敏锐的目光捕捉的,而在愚钝的、坚硬的、麻木的心灵上,是不会引起折射、不会留下倒影的。
稻花总在悄然绽放,只是有的人看到了,有的人忽视了。一汪偏僻之处的浅水,成了柳宗元的“小石潭”;一个寻常的明月夜,成了苏轼积水空明的幻梦国;一簇开在暗处石头上的苍苔,成了袁枚的“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”。正如邵兄,他公务繁忙,整日面对数据和公文,却会偷得浮生几刻闲,背着单反四处觅景,拍浇水农人泼洒出去的扇状晶莹,拍阳光点在麦芒上的点点金光,拍叶子上将坠未坠的粒粒剔透……这并不能给他带来名利,却让他的心保持着柔软。于是,美好才敢欣然莅临。发现身边细小的美好,便是在烟火气中看到亭台楼阁,在乒乒乓乓声中听到音乐,在琐碎繁复中看到造物的井然,每一个细碎的日子,因为它们才有了诗意,有了回味和怀念的可能。
清代陈肇兴《稻花》诗描摹稻花之后,为伊鸣不平,“却嗤桃李多姿媚,艳冶何曾补庶黎”。辛弃疾的“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”,那稻花香了千百年,那蛙声响了千百年。而那个醉里挑灯看剑的将领,那个读史怀古的书生,他有多少豪情壮志,多少壮志未酬,多少热血,多少壮怀激烈的词句啊?如果没有稻花这样的“小美”,他该如何度过那些被贬闲居的岁月?正是稻花香时,蛙鸣声如雨落。曾经错过稻花的人,在这个季节,去田野里看看吧,在蛙声中想想吧,一定也会有美好的羽毛轻轻飘落你的心上。